<
m9n3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朕真的不务正业 > 第四十五章 发乎己者有不忠
    杨博听闻陛下询问自己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,便满是笑容,认真的思考了片刻才说道:“知道了道理是行动的开始,而行动能让道理更加清楚。”

    “知道的道理真切能落到实处,就是行;行动能察觉到、知道更多的道理,就是知道道理的过程,就是知。”

    “知与行,本就是一回事儿。”

    “此所谓: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!知之真切笃实处,既是行;行之明觉精察处。即是知。知行合一。出自新建侯王文成公。”

    王文成公,是王守仁,就是那个平定了思田诸瑶叛乱、剿灭南赣盗贼、平定宁王之乱、龙场悟道,创立“阳明心学”的新建侯王阳明,谥号文成,所以说是王文成公。

    杨博讲的便是知行合一,讲的是知与行的关系。

    朱翊钧又问道:“何为知?”

    杨博想了想回答道:“知,知道的知,去了解、去理解、去总结、去思考,是行动。知,认知的知,圣贤书、心中文、仁心德、万物理,是道理。”

    “知,是内在的认知,是内在的知识,是道德的本质,是人对万物无穷之理的理解,是灵性。”

    杨博对知字解释的很是清楚明白,知,既是知道的知,也是认知的知。

    朱翊钧看向杨博的神情变得复杂了起来,毫无疑问,杨博的学问没有任何的问题,解释的极为通透,他想了想说道:“朕读书少,《论语·述而》曰:子以四教:文、行、忠、信。就是说夫子教书有四项内容:知识、品行、忠诚、信实。”

    “元辅先生说,文,是六艺之文;行是体道于身,身体力行;”

    “忠是尽己之心,就是忠于本心,或者忠于自己的灵性和内心去行动、去做事,这是忠。”

    “信:待人真诚,对万物要真正的去了解,而不是道听途说,更不是偏听偏信,为信实。”

    “不知杨太宰以为元辅先生对这句注解,是否有错漏之处?”

    忠,在张居正解读为:对君主的忠诚,对国家的忠诚,对自己的忠诚,对自己认知、对自己的灵性的忠诚。

    “元辅先生说得对。”杨博此言极为认真,张居正的学问是没有问题的,大家的认知是相同的,杨博看过小皇帝和张居正的奏对,逐字逐句,对这段极为熟悉。

    陛下真的在认真学习,此句信手捏来,没有任何错误之处。

    小皇帝虽然有些不务正业,但是这读书之事,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。

    朱翊钧接着问道:“杨太宰,元辅先生说:学习一事,只听人说,不过是口耳相传的虚妄,并非脚踏实地的真实。可是所作所为,不忠于自己的内心,也不去了解事情的真实,那么所知道的、所践行的都是虚伪二字,绝对不会有所成就和收获。”

    “谓曰:学者,不过口耳之虚,而非践履之实;行者,发乎己者有不忠,所知所行皆虚伪;而卒无所得矣。”

    “杨太宰,元辅先生讲的对不对?”

    杨博已经听明白了小皇帝在问什么,颇为怅然的说道:“元辅先生讲得对。”

    朱翊钧继续说道:“元辅先生讲筵,最后朕以为,要多读书,多明白道理,要去做事要去脚踏实地的实践,并且忠于本心做事,从虚妄中找到真实,才是学习。”

    “谓曰:勤文笃行,忠心务实,知行并尽,表里如一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英明!臣羞愧。”杨博再俯首,身形略微晃动了下,葛守礼赶忙上前,扶住了杨博。

    “杨太宰,没事吧。”葛守礼面露担心的问道。

    杨博摆了摆手说道:“没事,没事,老毛病犯了。”

    杨博不清楚小皇帝这番话,是在骂他,还是只是在有惑在询问。

    别人听不出来,但是杨博却听出来了,皇帝看似在请教,但字字句句都像是在骂他。

    骂他明明知道所有的道理,但是就是不忠于自己的内心做事;

    明明知道王崇古提举将才名录有问题,却仍然坐视不理;

    明明知道党争消耗大明国力,却仍然坐看言官弹劾谭纶;

    明明德,清楚明白的知道的德,内心的道理,但是行为却是:发乎己者有不忠。

    皇帝的话,似乎在骂杨博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,都读到了哪里去!哪怕对皇帝不在意,对国家之事冷漠,那自己活了一辈子的那些知行合一的道理,去了哪里?

    对皇帝不忠,对国家不忠,难道也要对自己的内心不忠吗!

    皇帝的话,似乎在骂他,一辈子临到老了,活成了这个模样,临终之时,真的能瞑目吗!

    葛守礼按着景嵩奏疏弹劾谭纶之时,明明杨博只要咳嗽一声,从中折中一二,给葛守礼递个台阶,葛守礼就不会那么难下台,那么的难堪!

    葛守礼笨,是因为葛守礼信任杨博,可是杨博是如何应对这份信任的?

    杨博在趁着葛守礼下不来台,见缝插针的在一步步的小心试探!

    杨博心神震动,身形不稳,葛守礼第一时间满是关切的扶住了他!

    皇帝的话,似乎在骂杨博是個虚伪的人,是个表里不一的小人,不忠于皇帝,不忠于大明,更不忠于他自己的内心,杨博只能说惭愧。

    他无法辩解,这些事、这些话、这些行为,无论是否是他的本意,他都只能那么做。

    因为他是个族党的党魁。

    他的身后有太多太多的人,在推着他不停的前行,有些事,他身不由己,所以才要在考成法试行之后,致仕回籍闲住。

    “谢杨太宰教朕道理。”朱翊钧并没有继续追击下去,而是露出了阳光开朗的笑容,带着廷臣们继续参观了起来。

    朱翊钧就是借着杨博的话,在骂他,读书人都喜欢指桑骂槐,谁不会一样。

    大多数的廷臣,还以为小皇帝在请教学问,这个略有些胖嘟嘟的脸上挂着这样的笑容,实在是太有欺骗性了。

    但是张居正却知道,小皇帝就是在借着求教的名头,骂了杨博一顿,陛下现在也算是读书人了,攻击力很有读书人的风采,揪着杨博的痛处,就是下狠手。

    杨博病逝之时,若是想起这番话来,怕是很难瞑目。

    杨博一想到这番话,被个十岁小孩如此诘问,却只能以惭愧回答,他这一生就像是个笑话。

    之前如何的君子,现在就如何的小人;之前如何的坦荡荡,现在就如何的长戚戚;之前如何的硕德,现在就是如何的不堪,这…如何瞑目。

    张居正始终不肯答应杨博晋楚合流,就是知道,杨博那个族党党魁的位子接了,自己就不能忠于自己的‘知’,不能忠于自己的灵性了。

    他接了那个位置,对不起的首先是自己,都已经是首辅了,还要跪着当首辅?

    他念头不通达。

    朱翊钧领着廷臣们参观了自己的田亩,宝岐殿又新增加了五亩地,火室左边五亩地,火室右边五亩地,左边将会种植经过了掐尖儿和杀青的种苗,而右边,则是没有经过掐尖和杀青的种苗,看看产量会差别多少。

    民间推广肯定不能这么种,这些育苗的技术,到底如何取舍,才是之后推广中的难题。

    葛守礼终于意识到自己之前痛斥张居正哄骗陛下是个笑话,陛下是在践行知行合一,不是在玩闹。

    这对大明而言,无疑是个好消息。

    “好了,今天就到这里了,诸位大臣明公慢行,朕回宫去了。”朱翊钧站在了玄武门前,他要回宫习武去了,文化课可以休沐,但是习武之事,一日不能停下。

    “臣等恭送陛下。”群臣行礼,送别皇帝。

    朱翊钧回宫的路上,对着冯保说道:“冯大伴,看好朕的宝岐殿,若是进了歹人,太后降罪,朕护不住你的。”

    “臣领旨。”冯保俯首领命,他知道,这土豆、番薯若是真的能种出来,是救荒的好物,这利国利民的大好事。

    这么一件好事,还有人会从中作梗?

    冯保很确信,一定会有人从中作梗。

    大明臣子们的胆子,一向很大。皇帝真的把土豆种出来,这皇帝有了威权,那岂不是皇权得以伸张?皇权一伸张,那臣子就该胆战心惊了。

    作为维护皇权的司礼监大珰,自然清楚的明白,大臣们的胆大包天。

    这是个机会,重新找回陛下信任的机会,宝岐殿在御苑的景山,东厂的番子无数,一定要看好这十几亩的田,不能有任何的疏忽。

    朱翊钧回到乾清宫换上了武弁服,迎面碰到了陈太后和李太后,因为陈太后没有孩子,所以两宫太后极为和睦。

    朱翊钧露出了标志性的笑容说道:“母亲,娘亲。”

    “皇儿今天歇一天吧,讲筵都歇了。”陈太后最是心疼朱翊钧,这讲筵本来休九天,现在休一天,这习武居然一天都不歇?

    “姐姐你劝皇儿,皇儿一通大道理,把说的姐姐云里雾里。”李太后吃过这个亏,她现在不劝了,劝皇帝不要那么辛苦,反而弄的自己跟犯了什么天大的错误一样。

    朱翊钧摇头说道:“孩儿不觉得累,今天缇帅要教蹴鞠,分成了两队,这是玩耍,不是习武,缇帅说要寓教于乐。”

    蹴鞠,一种锻炼团队配合的体育项目,也能锻炼耐力,勋卫和带刀舍人们,和小黄门的宦官们分成了两队,朱希孝教这个,也是让小皇帝劳逸结合,总是习武,多少有些枯燥。

    缇帅朱希孝是希望大明朝可以再出一个马上皇帝。

    “明日是清明,后日戚帅就回京了。”朱翊钧对戚继光回朝之事格外看重,好事多磨,总算是确定了日子。